除夕夜,我家“好戲”連臺。
“武生”非爸爸莫屬。他左手按住食材,右手緊握菜刀,咚咚咚,砧板上發(fā)出了新年廚房里的第一聲喜樂——每年除夕的切菜工作都由爸爸完成。別看他長得呆呆的,做起事來卻是細心:土豆成絲,根根勻透;牛肉成片,薄厚恰好;最妙的是魷魚,下水一焯便卷成了花兒,瞧這刀工。不久,桌上便擺滿了他切好的食材。
余暉已落盡,萬家燈火起。“花旦”上場,那是媽媽——負責(zé)煎炒烹炸。熱油下鍋,姜蔥香蒜,下肉翻炒,出鍋裝盤,那滿滿的鍋氣里演繹著除夕的又一曲西皮流水。茶葉焗蝦皮酥肉嫩,糖醋排骨酸甜適口,就連清炒娃娃菜也滋滋入味。這時的廚房,已經(jīng)是媽媽的天下。
奶奶是“青衣”,沒有戲服,沒有容妝,一張圍裙就是最亮眼的行頭。不過,她的簸箕年糕才是“壓軸大戲”。且不說先前那不慌不忙的揉面醒面,也不說她自制的面醬色彩斑斕,單是那圓形的簸箕年糕就是一件“貢品”。奶奶先用洗好的香蕉葉剪成與簸箕一樣大小的圓形鋪在簸箕上,接著用油將香蕉葉刷勻,然后把醒好的面均勻地填滿簸箕,再用芝麻、花生、紅棗撒在上面,我誤以為只是點綴,不料,她又用調(diào)好的紅色面醬在年糕的中間“?!背鲆粋€大大的“年”字,瞧!這年糕里還別有春秋呢!然而這還不夠,她又用白面皮捏了一只兔子,紅眼睛長耳朵,于是一個又大又圓的“兔年”簸箕年糕就呈現(xiàn)在面前了......看!這一場“表演”下來,奶奶自始至終從從容容,有條不紊。果然,“姜還是老的辣”!
我和哥哥呢,雖說只是“打下手”卻也忙得不亦樂乎。你瞧,哥哥的鼻子還被我淘氣地點上了面粉,我的小臉蛋也被哥哥化上了“濃妝”。哈哈,就讓我倆成為這場戲的“小丑”,充當(dāng)歡樂的氣氛吧!
最后,該給這場戲好好起個名字呀!此時,家里洋溢著暖融融的幸福味道。對,這出戲就叫《幸福除夕夜》吧!
老師點評:文章圍繞“幸福除夕夜”,以除夕做年夜飯為主線,把做年夜飯當(dāng)成一出戲,“戲”里的角色——“武生”爸爸、“花旦”媽媽、“青衣”奶奶、“打下手”的“我”和哥哥,一家老少紛紛出場各展廚藝,其樂融融。語句風(fēng)趣幽默,趣味十足,讓人忍俊不禁,字里行間充滿歡樂的氣氛,不愧是“好戲”連臺,除夕夜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指導(dǎo)老師:歐田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