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CTV紀(jì)錄片《水下中國》第二季節(jié)目播出,湛江南屏島兩種古老的生物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文昌魚喜歡藏在淺海的沙里,它們的身體通常半截露在沙子外,在水中“翩翩起舞”;鱟層層疊疊在沙灘上活動,這種生物又被人叫做三刺鱟、夫妻魚、馬蹄蟹。
南屏島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寶藏小島和物種天堂。在這座小島周圍,生活著脊椎動物演化“活化石”——文昌魚,以及地球唯一的藍血“活化石”、堪稱海洋“阿凡達”的鱟。
從東海島的東南碼頭出發(fā),航行不到20分鐘,就能到達一座海上綠洲:南屏島。該島位于東海島東南面,介于東海島和硇洲島之間。島嶼呈長條狀,長度約7公里,最寬處不到1公里,有著“玉帶灘”美譽。
島上沒有碼頭,船只能停靠在較淺的岸邊。沙灘不遠處的海底世界里,就藏著一種神奇生物——文昌魚。
文昌魚其實并不是魚,它是低等無脊椎動物向高等脊椎動物演化時的過渡生物。5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由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過渡——脊索動物在海洋里出現(xiàn),這就是文昌魚。它外形像小魚,長3至5厘米,半透明,頭尾尖。
達爾文曾說:“這是一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的鑰匙?!?5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由無脊椎到脊椎的過渡——脊索動物在海洋里出現(xiàn),這就是文昌魚。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歲月,脊索動物演化為各種脊椎動物,其中包括類人猿,因此文昌魚在物種起源方面具有世界意義。文昌魚沒有脊椎骨,不容易留下化石的遺跡,但神跡般沒有滅絕,成為了歷史見證者般的“活化石”。
文昌魚是適合在溫暖海中的動物,它半截下身埋在沙中,僅以前端露出沙外,白天半截身體躲在沙礫之中,在陽光之下,搖搖擺擺,依賴水流帶來浮游生物及硅、藻植物供它吃食,這種被動式的攝食方式,說明它的低級性,也說明進化中低于脊椎動物。
到了晚間,才是它活躍的時刻,這時它離開沙窩,如同離了弦的羽箭彈射到水面活動,一旦遇到驚擾,又游回沙灘窩內(nèi)。
我國已把文昌魚列為二級保護動物,漁民在捕魚時如果誤捕了,都會把它們放歸大海。
文昌魚是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的一個重要過渡類型,具有脊椎動物所有的磷酸肌酸物質(zhì),但卻不具備脊椎動物所有的血紅蛋白和鐵的化合物,文昌魚含有一種特殊的釩元素。在科學(xué)研究中有重要意義。
漫步南屏島,灘涂沙地上一些線條痕跡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是鱟爬行的足跡。鱟在地球上存活近5億年,與文昌魚幾乎是“同齡人”,至今仍保留著原始樣貌,也被稱作“藍血活化石”。
鱟有著藍色的血液,被人們戲稱為海洋里的“阿凡達”。實際上,鱟的血液里含有一種名叫血藍蛋白的銅基成分,和氧結(jié)合氧化后變藍,血液就會呈現(xiàn)出迷人的藍色。
鱟不只是“藍色貴族”,還是“醫(yī)學(xué)獻血者”。鱟的血液有抗細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并且對細菌極其敏感,遇則凝固??茖W(xué)家據(jù)此研制出了目前檢測內(nèi)毒素應(yīng)用最廣泛、最有效的試劑——“鱟試劑”。
全世界范圍內(nèi),現(xiàn)在只有四種鱟存活著。分布在美洲的叫美洲鱟;另外三種分布在亞洲,分別是圓尾鱟、巨鱟、中國鱟或者叫中華鱟。中華鱟一般分布在我國東南地區(qū)沿海、海南地區(qū)沿海、北部灣沿海地區(qū)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等地方。
中國鱟的生長速度很慢,從孵化到成熟需要花上十幾年時間,鱟苗對環(huán)境要求高,對溫度、鹽度等都有一套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 自2019年起,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物種存續(xù)委員會鱟專家組將每年6月20日定為“國際鱟保育日”,鱟作為地球上少數(shù)僅存的“化石”物種之一,已引起公眾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
2021年2月,我國將鱟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列。當(dāng)前,政府部門通過科學(xué)合理地增殖放流、改善和保護鱟生存環(huán)境、加強公眾保護意識宣傳和建立國際合作等方式為鱟的未來筑起了保護的屏障。
雷州半島附近海域作為鱟的重要棲息地之一,很早就設(shè)立了三個以鱟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qū),包括遂溪中國鱟自然保護區(qū)、徐聞外羅灣自然保護區(qū)、坡頭南三島鱟類自然保護區(qū)。近年來,當(dāng)?shù)卣?lián)合科研單位開展了多次增殖放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