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桂平等地江水中的巖石上,科研人員發(fā)現了消失了一百多年的中國特有的固著性淡水螺類——江旋螺。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生物科學》上。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德國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張樂嘉目前正在云南昆明開展螺螄研究。他介紹,中國特有的江旋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主固著習性的淡水螺類,可以像海水里的牡蠣一樣緊緊固著于巖石表面,然而自一百多年前由法國人發(fā)表中華江旋螺相關發(fā)現以來,這一獨特的類群就再也沒有被采集報道過。
(左)活體的雄性劉氏江旋螺攀爬于固著在巖石上的雌性江旋螺之上(石子昂 攝),(右上)雌性劉氏江旋螺貝殼(張樂嘉 攝),(右下)雄性劉氏江旋螺貝殼(陳哲宇 攝)。
此次研究由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在廣西的龍江、黔江、潯江里的石灰?guī)r上發(fā)現了這一消失百年的類群后,經過比較模式標本,研究人員基于分子系統(tǒng)學、形態(tài)學和解剖學研究,將這一新種命名為劉氏江旋螺,并對其獨特的固著習性和兩性異形現象開展研究。
研究表明,僅雌性劉氏江旋螺具有固著于巖石的習性,由于固著導致其原始殼口被封閉且無法自由移動,雌性劉氏江旋螺發(fā)育出了第二個殼口用于進食、排泄、交配等生理活動;而雄性劉氏江旋螺可以自由活動,具有一般螺類的形態(tài)和唯一的殼口,便于尋找雌性劉氏江旋螺交配繁衍。分子和形態(tài)的綜合研究證實,劉氏江旋螺是不同于中華江旋螺的新種,并且再次證實了江旋螺屬應當劃分于豆螺科。
有中華江旋螺固著的石頭,紅框為選模標本。(張樂嘉 攝)
研究人員介紹,固著于巖石的習性是江旋螺對于廣西急流大江中石灰?guī)r環(huán)境的適應性演化,這一習性使得江旋螺成為這一生境中的優(yōu)勢物種;然而固著無法移動的習性對于生存繁殖是很大的劣勢,江旋螺因此還演化出了軟體動物中獨一無二的第二殼口和極端的兩性異形現象。研究人員認為江旋螺是深入研究物種適應性演化和演化創(chuàng)新的極佳案例。
同時,研究人員指出,由于江旋螺所棲息的江河環(huán)境距離人口聚集區(qū)及水電站很近,這一類中國特有的獨特物種的生存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亟需得到特別的關注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