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引發(fā)關注的江西少年胡某宇失蹤事件終于水落石出,警方認定胡某宇系自縊死亡,而他生前在錄音筆中錄制的音頻,清晰地表達了自殺意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
記者就此采訪了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林志雄,為市民解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現狀及特點,作為老師、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重視
據江西相關新聞發(fā)布會披露的相關信息,胡某宇“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緒宣泄渠道,有明確的厭世表現和輕生傾向”。其在考入致遠中學后逐漸出現適應困難,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醒后難以再入睡等睡眠問題。他還存在內疚自責、痛苦、無力無助無望感、無意義感等情緒問題,經常躺在床上發(fā)呆,多次在書本、筆記本上寫下了負面情緒的文字內容,種種跡象早已表明胡某宇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令人遺憾的是,他的情緒波動和反常表現并未引起學校和家庭的足夠重視,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據《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20%;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學。幾年前,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曾發(fā)布了一份《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有輕生的想法,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輕生做過計劃的占6.5%。這樣的數字,令人不寒而栗,這些悲痛的案例警醒著我們,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青少年心理有哪些特征?
為什么現在孩子那么“玻璃心”?林志雄主任說:青少年的年齡階段是10歲至18歲。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還處于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身體發(fā)育迅速、但心理上還不成熟,還承受著成長、人際關系等壓力。如果對孩子過度刺激,可能釀成不良后果。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有助于與孩子和諧相處,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青少年時期的心理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成人感與幼稚感并存。青少年隨著身體的不斷發(fā)育,逐漸長成了大人模樣,也希望自己像個成年人一樣不受人管。心理學家霍林沃思將青春期到青年早期這一年齡段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期”,孩子想要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及對他們的依戀,逐漸成長為獨立的大人。他們想要自己獨立解決問題,但是因為認知不足、思想方式簡單、社會經驗缺乏,不能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而作為父母,這時需要在精神上給予孩子適時的理解、支持和保護。
其次,情緒激動與多愁善感共存。青少年的情緒有時候是“疾風驟雨”。一不小心就會踩到了他的“雷”,就會產生激烈的爭吵。青少年情緒不夠穩(wěn)定,有時候也表現得比較固執(zhí)。另外,隨著他們的成長,孩子也學會了掩飾,情緒也能夠以相對溫和的形式表現出來,情緒也越來越多愁善感。孩子長大了,父母也需要留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第三,易出現反抗心理。反抗心理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增強,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過強是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當孩子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個性發(fā)展受到阻礙時,他們就會表現出反抗的傾向。所以不要輕易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如何給孩子正確的關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性格是起源于家庭、顯現于學校、成熟于社會,這是一個孩子性格成長的三個步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僅是家長和學校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林志雄建議家長、學校和社會這樣關懷青春期的孩子,給予孩子正確的關懷: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想要孩子讀書,那就自己在書桌前安靜閱讀;想讓孩子學習用功,那就自己工作努力認真負責;想讓孩子情緒穩(wěn)定,那就少在家里吵架發(fā)脾氣。每個優(yōu)秀的孩子背后都是更優(yōu)秀的父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次,健康快樂是最終的目的?,F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作業(yè)多。特別是初一、高一的適應階段,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學習環(huán)境,壓力更大。教育家懷特曾說:“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chuàng)造生活。”父母要做的不是給孩子施加更多的壓力,而是幫他們減壓。孩子不一定非要做領頭羊,當個普通人也挺好。孩子壓力大的時候,帶孩子出去玩玩吧。畢竟,健康快樂的生活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第三、重視孩子的求助信號?!皨寢專也幌肷蠈W。”當孩子將心理的脆弱袒露給你時,這說明你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一定不要忽視,也不要覺得孩子在無病呻吟。家長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平時的狀態(tài),如果孩子情緒低迷、睡眠差、厭學,一定是心理出了問題,要及時帶到醫(yī)院檢查。倘若孩子的心理問題能得到積極關注,及時獲得疏導干預,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忽略病恥感,正視問題,才能幫助孩子更快地從問題中解脫。
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倡導全體教師都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另一方面,學校還要切實轉變唯分數的觀念,相關部門則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負責。
此外,屢屢發(fā)生的青少年自殺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當代青少年對生命及其價值的認知不成熟。一旦面對諸如學習壓力、生活壓力之類的嚴重壓迫時,就會冒出一了百了“解脫”的念頭。如果不能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可貴,深刻認識到死亡的痛苦和由此帶來的無盡哀傷,就很難避免孩子們在一時沖動下犯傻。全社會都要重視生命教育,避免此類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