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近日,霞山開展“創(chuàng)意非遺文化 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活動,讓小朋友親身感受霞山非遺項目——豬籠餅的制作過程。
微評:豬籠餅,是湛江“70后”“80后”的集體回憶。
網(wǎng)紅豬籠餅,一開始是“邊角料”。中秋節(jié)前的餅房剩下的邊角料,師傅不愿浪費,就捏成豬仔形狀,裝進竹籠贈給買月餅的客人,拿回去逗小孩。久而久之,豬籠餅受歡迎的程度,甚至不亞于月餅。又因其“豬籠入水”的美好寓意和所寄托的童年情懷,近年豬籠餅在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上迅速走紅,甚至越來越接近中秋節(jié)的“C位”。
臨近中秋,霞山以豬籠餅來推廣非遺文化,這波熱度“蹭”得巧妙。其實我們在推廣非遺文化過程中,就應(yīng)該放大物件、技藝背后的“情懷”力量。畢竟,只有“心動”了,才能讓更多人真心誠意地接近非遺。這樣有意思又有意義的非遺推廣活動,應(yīng)該搞個直播,大家沒機會親臨現(xiàn)場,起碼也能在屏幕那邊流著口水過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