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青綠腰”走上大銀幕:一次有意義的跨媒介文化敘事

2024-10-23 10:38 來源:中國青年網(wǎng)

腰部向后傾斜至90°,上半身與地面平行的動作成為《只此青綠》的一個典型意象。圖為電影《只此青綠》劇照。

慕羽

電影《只此青綠》是藝術家們嘗試新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手法和傳播途徑的一次主動“融圈”,也是讓舞劇《只此青綠》走向更廣泛的大眾生活的一次勇敢嘗試,同時還為中國電影的“類型化”進程貢獻了價值,成為以“舞蹈實驗影像”的方式拍攝的一部進入主流電影院線的舞劇藝術電影。

為何能進入主流電影院線?

《只此青綠》進入主流電影院線放映,意味著同名舞劇繼亮相劇場和央視春晚之后進一步市場化和大眾化。它不只是對當前中國民間社會“國潮古風熱”的回應,更重要的是,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建構者之一。而且,作品還契合了一種“這很中國”的民間文化心理或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具有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化上的雙重隱喻。舞蹈家、電影人和觀眾們在其中覓到了個人與天地自然、家國人倫相融的情懷?!叭谖幕比伲『檬恰吨淮饲嗑G》之“中國性”的生動體現(xiàn)。

一方面,“青綠山水”承載著清新、典雅的宋代生活美學旨趣,把中國人寄情于山水間的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

魏晉以后,中國美學發(fā)生了兩個“轉向”,一個是神似大于形似,另一個認為自然美高于藝術美。《只此青綠》正巧妙地呼應了這樣的美學旨趣。它不是對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的再現(xiàn)式模擬,也不是要復原唐代“六幺舞”或宋代“隊舞”,更沒有用“無聲對白”的啞劇去講一個故事,它繼承的正是中國寫意抒情的古典美學傳統(tǒng)。

觀眾可以感知到,舞者身體在自體空間、舞臺空間和鏡頭空間關系的處理上,如何體現(xiàn)了蘇東坡所謂“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的審美和哲學意蘊;還可感知宗白華所謂“用‘俯仰自得’的精神來欣賞宇宙”,“所看的不是一個透視的焦點,所采的不是一個固定的立場”,而“具有音樂的節(jié)奏與和諧的境界”。

我想編導刻意用女性舞者來演繹“青綠”,除了有“為好看而舞”的視覺文化考量外,或許還想借剛柔相濟的女性之力來平衡“視覺力”,事實上也的確達到了這種效果。腰部向后傾斜至90°,這個上半身與地面平行的動作成為作品的一個典型意象,以表現(xiàn)山峰陡峻、險要,熱情的網(wǎng)友還把這個“險峰”的動作命名為“青綠腰”??梢姟吨淮饲嗑G》在找到真正屬于角色的舞劇語言上,比兩位編導之前的作品更進了一步,尤其是“青綠”這個文化意象。

另一方面,“青綠山水”也代表著當代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價值觀,而且該劇既是對18歲北宋天才少年希孟的青春頌歌,看重其內在自我人格的實現(xiàn),也隱喻出一幅幅新時代“少年中國說”的人物群像,以及傳統(tǒng)中國正在勃發(fā)的“青春性”。業(yè)內普遍認為,劇中之舞極富人物個性,也是當代建構的“中國古典舞”的“新發(fā)展”,整體視覺呈現(xiàn)又契合著當代觀眾審美需求。

是哪種舞劇藝術電影?

作為藝術電影中的一個分支,舞劇電影自身也有不同子類。簡單做一梳理會發(fā)現(xiàn),《只此青綠》與它們都有一些連接,卻也很不相同,它介于某種舞劇電影流派和個人風格之間。

其一,舞臺藝術片,即舞臺記錄型舞劇電影:源自舞臺,融合電影語言,精選場景輔以自然實景,核心在于保留寫實風格的舞臺精髓。例如,1955年蘇聯(lián)推出了一部改編自莎士比亞經(jīng)典戲劇的芭蕾舞劇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獲第八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提名和最佳抒情片獎。這部影片由莫斯科大劇院的芭蕾巨星烏蘭諾娃擔綱主演,她的表演被芭蕾界權威盛贊為“極致真實!”蘇聯(lián)戲劇芭蕾總是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一清二楚,由此改編的舞劇電影也不例外。蘇聯(lián)“不說話”的話劇式舞劇電影風格,以及“表演舞+啞劇”的結構思維可以說深刻地烙印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同類影片中。偶爾,畫外音作為人物或情節(jié)的補充介紹,也會融入其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多家電影制片廠拍攝了多部舞劇電影,如《寶蓮燈》《小刀會》《五朵紅云》《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改革開放初期,《絲路花雨》則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之一。它們都受到了蘇聯(lián)舞劇電影模式的滋養(yǎng),又有內生化的動力,基本都保留了完整的經(jīng)典舞段,也借助鏡頭語言,使觀眾感受到了群舞的全景調度,以及主要人物細膩的身體微表情、微動作的獨特審美。1990年代以來,大型舞劇主要通過音像制品得以保存,久未再以完整形式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

此類電影的“變體”就是近十余年在西方興起的高清直播或錄播的媒介化成功復制,比如“舞臺高清影像”“高清戲劇”“高清芭蕾”等。這是舞臺藝術與現(xiàn)代數(shù)字影像技術、網(wǎng)絡傳播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高清攝像設備和多機位拍攝技術,將舞臺演出以更豐富、更多細節(jié)呈現(xiàn)的影像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注重舞臺完整呈現(xiàn)和演員的表演技巧,將原本只能在特定劇院內欣賞的經(jīng)典演出帶給更廣泛的觀眾,甚至得以全球傳播。這已成為當代劇場藝術傳播的一種重要趨勢,2019年,民族舞劇《天路》就在國家大劇院實現(xiàn)了“4K+5G”的演出超高清影院直播活動,讓舞劇在首都電影院和手機端、電視大屏端等多渠道同步呈現(xiàn),在傳播技術上進行了積極探索。

《只此青綠》和今年暑期上映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的中國舞劇電影,也不同于高清舞劇錄制,其獨特魅力在于獨辟蹊徑的創(chuàng)意。兩部舞臺版就以營造深遠意境而非傳統(tǒng)情節(jié)為勝,而當其轉型為電影后,更是突破了舞臺記錄的局限,展現(xiàn)出媒介融合的創(chuàng)造力。

其二,舞臺改編影像,尤指個人風格類舞劇電影。如果說蘇聯(lián)的舞劇電影展現(xiàn)的是一種時代性和蘇聯(lián)戲劇芭蕾流派的特色,那么以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紹拉為代表的《卡門》《探戈》《莎樂美》等作品就更為導演個人化,同時也帶有西班牙和阿根廷文化色彩。這些舞劇電影巧妙地融合了“劇情片”“后臺片”“戲中戲”“類紀錄片”等敘述元素,不僅深入探討了情欲、暴力、死亡和命運等深刻主題,也不乏他早期作品中豐富的政治隱喻。紹拉對弗拉門戈和探戈情有獨鐘,他將這兩種舞蹈視為情感張力的源泉和文化身份和歷史記憶的標志,也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和多樣,而非突出其裝飾效果。因此,舞蹈形式與角色的契合度極高。此外,晚期紹拉還致力于通過鏡頭調度、色彩運用和燈光效果來展現(xiàn)舞蹈的魅力,展現(xiàn)出獨特的視覺審美風格。

舞劇《只此青綠》體現(xiàn)為中國當代新現(xiàn)實主義舞劇流派的時代特色,同時也兼有周莉亞、韓真的個人風格,比如注重形式美的女子群舞與文化意涵的結合,以及重視身體、聲音、文字、畫面、空間等復合敘事等。而舞劇電影《只此青綠》在空間敘事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即從舞臺空間流淌進了鏡頭空間,不再受限于舞段的完整呈現(xiàn),而是根據(jù)需求,將變化的景別(如水中舞時水滴的特寫)、變化的場景與舞者的舞蹈交織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綜合的視聽體驗。

如何以拍攝“舞蹈實驗影像”的方式拍攝舞劇電影?

《只此青綠》不是舞臺舞劇藝術片,可被視為借鑒了“舞臺改編影像”或“舞蹈實驗影像”手法的舞劇藝術電影?!霸鲪酆谜摺睍蛔杂X地去進行對比,這很正常,畢竟舞臺版有“出圈”的表演性舞段,令人難以割舍;更何況當觀眾的靈動想象被具象化后,或許會折損一些審美意境。例如,當青綠意象與青綠山水相互輝映,人與景融為一體,是否會感到審美愉悅,這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審美偏好。舞蹈實驗影像不一定能滿足希望看到完整舞臺舞段的審美期待。不過,主動去邂逅某種熟悉的陌生感,或許會多一種欣賞這部電影的視角。

電影《只此青綠》的意圖在于“大眾化”。從主旨到呈現(xiàn),它都不是純粹的“實驗片”,但其中也蘊含著“舞蹈實驗影像”的方法和精神。與《永不消逝的電波》不同,《只此青綠》是周莉亞、韓真的鏡頭舞蹈語言“首秀”,所以我們尤其可以關注她們作為新的電影導演根據(jù)自己當下的理解所創(chuàng)造的一些新的鏡頭語言。我和不少觀眾一樣,感受到了這是一場鏡頭與舞蹈的雙向奔赴,一次有意義的跨媒介文化敘事。

電影將原舞臺版的七個篇章擴展至十篇。新增的“貳初見”增強了當代展卷人與古人的文脈聯(lián)系,并為片尾跨越時空的“凝視”鋪墊了情感基礎;“肆聽雨”中,觀眾通過張翰飾演的希孟這一角色,進入煙雨蒙蒙的山水自然,看見一位少年在雨中湖面上獨自起舞,猶如闖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作畫時的酣暢淋漓;隨后在“伍尋石”中,希孟與展卷人首次邂逅了由彩色石料化成的“青綠”,此時她還沒被賦予山水之道;“柒青綠”進一步強化了“青綠意象”的生成過程;“玖苦思”中展卷人似乎就是觀眾化身,去寒冷的畫室中陪伴希孟,感受他孜孜以求的心靈和作畫的艱辛;直至最后的“拾入畫”,女子群舞和希孟作畫相互交織,“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當孟慶旸飾演的“青綠意象”向深處走去時,我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一句話——“永恒之女性引領我們上升”(歌德)!

這種“深遠”“平遠”“高遠”空間體驗的復合感,恰恰升騰起一種精神隱喻力量。這是我觀看劇場版時未曾有過的感受。有學者認為,中西方共有贊美女性的文化敘事。就像曹雪芹的說法,“女兒是水做的”,清純潔凈,所以真理、自由、美好與其同在。

每一個“青綠”的新文本都對同一題材“講好中國故事”作出了獨特而有價值的貢獻。我很樂意看到一部有別于劇場版“青綠”、卻也有劇場儀式性的作品,能讓更多觀眾走進影院、劇場、博物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幾次真正的文化邂逅,并能有效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作者為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湛江經(jīng)開區(qū):砥礪奮進四十載 工業(yè)“主戰(zhàn)場”挑大梁
  • 亮點紛呈!湛江推進“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 美麗庭院 黨音嘹亮
  • “中國創(chuàng)造”展現(xiàn)新風采——第136屆廣交會觀察
  • 湛江經(jīng)開區(qū):下好創(chuàng)新“先手棋” “知產”變“資產”
  • 外國客商來廉探訪“廉江智造”  現(xiàn)場追加訂單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shù)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