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米布氏鯨標本亮相海大水生生物博物館。
4月3日,記者從駐湛高校了解到:已經兩度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日前(3月下旬)迎來了新的“鎮(zhèn)館之寶”——長達13.6米的布氏鯨剝制標本和長達13.1米的同一布氏鯨骨骼標本。至此,該館已擁有十余個品種近三十件海洋哺乳動物標本,其種類、大小及數量都在國內同類博物館、陳列館中處于領先地位。
據悉,被制成上述標本的布氏鯨是于2018年6月13日在雷州市紀家鎮(zhèn)擱淺,經多部門聯(lián)合救護十幾個小時后死亡。該館聯(lián)合校外專家歷經近四年的時間、通過剝皮、去肉、去脂、防腐、鞣革、鋼筋內膽制作,以及骨骼拼接、皮張定型上色等多道工序,終于完美呈現(xiàn)其剝制標本和骨骼標本。由于布氏鯨體積龐大,重達十幾噸,標本修復期間工作量大,制作人員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本次制作與修復的標本還包括2個短肢領航鯨剝制標本,1個短肢領航鯨骨骼及內臟一體塑化標本,2個中華白華豚修復剝制標本,3個印太江豚和3個寬吻海豚剝制標本。據館長介紹,本次修復的海洋哺乳動物標本中,布氏鯨和中華白海豚屬于國家一級水生野生動物,其余種類屬于國家二級水生野生動物,其剝制標本、骨骼標本、浸制標本以及塑化標本是非常好的科普、教學工具,在科研上不僅是種類鑒定的實物證據,而且還可以在種群遺傳、系統(tǒng)進化以及瀕危物種保護方面提供遺傳信息。
“我館日后計劃建設一個以海洋哺乳動物為主的海洋保護動物展廳,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其科普、教學及科研價值。”館長介紹。
廣東海洋大學高度重視海洋科普教育。
據介紹,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高度重視海洋科普教育,積極發(fā)揮館藏海洋生物標本科普功能,提升學生乃至廣大市民科學素養(yǎng),助力湛江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2008年以來累計開展海洋科普實踐系列活動20多次,培訓大學生科普志愿者800多人次,活動包括沿海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沿海珍珠養(yǎng)殖、加工及鑒賞、海釣大賽等。2022年3月16日—17日,該館聯(lián)合本校水產學院以及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在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共同開展了湛江沿海生物資源調查活動。大學生們通過采樣教學培訓、現(xiàn)場采集標本、分類鑒定等,對湛江沿岸海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有了深刻理解,也學習到海洋生物資源調查的具體實施步驟、海洋生物的分類鑒定以及生物量測定等相關專業(yè)資源調查知識。
此外,每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世界海洋日和全國科普日,該館還聯(lián)合中國海洋學會、廣東省和湛江市科協(xié)以及相關漁政部門、自然保護區(qū)聯(lián)合開展“海洋科普進校園”、海洋科普知識競賽、海洋科普專家講座、大學生海洋原創(chuàng)科普推文比賽等活動,對準確有效地進行海洋生物科普宣傳,提高全民海洋生物保護意識及保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活動多次獲評省、市科協(xié)優(yōu)秀科普活動。該博物館先后獲評“全國優(yōu)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優(yōu)秀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及“湛江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