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留住湛江的記憶

——王權、梁月明夫婦記錄湛江的故事

2022-02-23 10:08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記者簡陳明

擺在記者案頭的是一本圖文并茂的書,書名叫《故址疊痕》。書中以圖文的形式記載的是雷州半島鄉(xiāng)村、廣州灣畔古埠的人和事,展示了湛江港城今昔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歷史變化和發(fā)展痕跡,涉及人文、歷史、地理、軍事……

自費出版這本書的是一對退休的老人,他叫王權,她叫梁月明。

為了留住湛江的記憶,他們夫婦倆多少個日日夜夜,奔走于湛江各條街道、古街坊、古渡口、古建筑,了解湛江各地區(qū)鄉(xiāng)土風俗,拍攝記錄湛江歷史痕跡……

“我要把湛江的歷史痕跡記錄下來”

王權1942年出生于廣州灣赤坎,退休前是原湛江市第十一中學副校長。梁月明曾是上山下鄉(xiāng)12年的知青,于2006年退休前任湛江市第十九小學的書記、副校長。

2014年,王權和梁月明將湛江赤坎古街的一組圖文發(fā)布到網上,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的反響,這組“轟動”一時的圖文,激活了他們對湛江的記憶。王權說:“我出生在湛江,一直在湛江生活和工作,親歷和見證湛江的變遷,對湛江了如指掌,我要把湛江的歷史痕跡記錄下來,傳承下去?!?/p>

他們?yōu)樽约憾艘粋€方向:“自定目標、自覺行動、自付經費、自信自樂?!?/p>

從此,在湛江街頭,人們常??匆娝麄儙е鄼C,面對著一座古屋左看右看。王權說:“為了真實地記錄湛江,我們身臨現場反復考究。”

對于這些古建筑,他們是用搶救的眼光看待的。梁月明說:“當初拍攝的廣濟橋,是省市文物保護單位,那年的超強臺風把橋的一塊沖垮了,少了一塊石頭,所以這些古建筑隨著年月的遠久受損越來越嚴重,我們必須及時地把它搶救的記錄下來。”

2015年,他們到特呈島探望一位朋友,朋友閑聊中的一句提醒,讓他們把目光投向赤坎古街的老屋殘垣。

對于湛江的歷史,有的雖然有記載,但他們用求實的態(tài)度去印證,他們的求實的足跡踩踏在雷州半島的城市鄉(xiāng)村。

他們退休后參加湛江市老干部大學攝影班學習,老干部大學組織大家出去采風,他們徒步老巷就看古屋,思考民俗發(fā)展史。

梁月明回憶說,那次,她要拍赤坎古街的舊電桿,她選了一個有古屋和新樓的對比畫面,她想把畫面“活”一點,就等待行人從古道走過。她在街口守了很久才按下了快門,拍下了精彩瞬間。

2014年,她拍攝赤坎的一些古渡口遺址,由于拍攝那天是陰天,畫面灰暗。2019年整理資料時發(fā)現照片不好,她又找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重拍一遍。

梁月明拍圖片全神貫注,有一次,她去拍攝位于赤坎文化館附近的第10個古渡口遺址,她正蹲著身子捕捉鏡頭南時被一輛小車倒車撞到了,幸無大礙。

有些圖片她拍來不容易,她拍第3個渡口時,記得小時候讀書時那里有一條巷子,她想過去拍,但路被封住了,她繞道民主路過去。當她爬上古屋時,古屋的殘垣斷壁搖搖欲墜,她捏了一把汗拍下了那條古巷道。

王權讀書時喜歡畫畫,繪畫有一定的功底,遇到他們要記錄的事物沒有實物或資料圖片,王權就打開他的記憶,把當時的場景用手繪方法畫出來。

“赤坎的古街沉淀著湛江的歷史”

赤坎的歷史寫在古街,古街沉淀著湛江的歷史。

穿行在赤坎老城的大街小巷,但見新樓老宅錯雜,外觀各異。

如果將視線從狹窄的街面往上移,或許能獲得別樣的觀感:老宅的斗拱,那斑駁的色塊和蒼老的紋理,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王權和梁月明夫婦把視線凝視在赤坎老屋外飾藝術上。

老宅的斗拱,呈現出那斑駁的色塊和蒼老的紋理,高處墻上綴以各式花草灰塑。磚瓦房子,彼時已趨新潮,讓檐口藏在墻背后,高處墻上飾以各款洋式花草圖案,表意氣風發(fā),促生意興隆。

王權說:“當年繁榮的商業(yè)街上,樓下是鋪面,樓上是家居,左鄰右里,比比皆是?!?/p>

他們拍的圖片上泛著古色古香:古屋上小巧精致的窗檐,拱形的、頂著翹角的,檐下綴了各式灰塑的南國花果,竟不下六七款。仿花朵、果葉造型的扁鐵窗花、彩色花玻璃窗格、愛奧尼克式羅馬柱、桂葉束,都呈現西洋風格。

南興街的“靜園”門前,地面水磨石圖案中,既有洋式花草,又有中式吉祥之物(蝙蝠,寓“?!敝猓4笸忿D角那幢洋樓,是舊時的“中國銀行”,整體的高聳、挺拔、緊湊,外飾簡約明麗,其頂上旗桿下方的墻面,綴著的是中式框紋。體現了中、西風格之間的融和之美。

王權不但關注赤坎老宅古韻,他們的眼光觸及湛江歷史的老電線桿。

路邊豎著的電線桿,與之擦肩而過的路人,沒有多少人會在意它的。有一天,王權為避開急馳而來的汽車,差點撞上人行道邊緣的柱子,抬頭一看,是一根款式很眼熟的電線桿:方形的柱身,四面有帶節(jié)的凹槽,表層的混凝土有些剝落,露出了鋼筋。從廣州灣時期的老照片上可見,一些老電線桿,造型比單調的圓柱式更有特色,工藝更復雜。

這款電線桿,在赤坎的交通干道上已不多見,而在老之又老的街巷卻仍有不少,在中興街西側的橫街窄巷里還顯得密集。

雖然舊物未必都是文物,但往往承載著一段記憶。這老款式的電線桿,守望著時光,見證了歷史,還演繹過故事。如今,它們之中有的已被取代,有的則依然挺著腰桿,扛著電纜,掛燈照明。

“湛江的橋讓我記憶深刻”

這是一幅幅湛江橋的照片,這是一段段關于湛江橋的文字。王權對湛江的橋,記憶最為深刻。

赤坎,是位于雷州半島東北角的古商埠,東臨廣州灣海面,其余三面被河流圍繞,同外界的陸上交通,須依靠周邊的六座橋。這些橋,民間分別以歷史事件、知名人物或者橋址鄰近的村莊、過橋去往的目的地取名。悠悠歲月,蕓蕓眾生,在橋上橋邊,演繹過多少人間世事。

王權家鄉(xiāng)在遂溪黃略,抗戰(zhàn)時期,父親帶著家人在法租界赤坎謀生??箲?zhàn)勝利那年,他已經3歲。一天,父親在散步時把他帶到忠勇路(今英勇路)西頭路口文章河邊的一處殘橋的橋頭,對他講起“黃略打番鬼”的故事。從此他知道故鄉(xiāng)的“戊戌抗法”事跡。

王權說,這座殘破的石板橋就是初始命名的“寸金橋”(遺址在現寸金水閘以南約10米處),當時南向的河面上還有一條木結構的公路橋,那是民國初年麻章至廣州灣的公路修通時搭建的,也稱“寸金橋”。廣州灣法租界時期,寸金橋以西形成了集市,是中國管轄的“遂溪縣寸金橋市”。到了抗戰(zhàn)爆發(fā)時,內地難民涌入戰(zhàn)火尚未殃及的廣州灣,赤坎人口迅速增加。逃難而來的醫(yī)生雇工在橋下河畔緩坡處搭起“竹棚醫(yī)院”行醫(yī),赤坎埠不少平民的孩子就在這么簡陋的醫(yī)院里降生,王權就是其中一個。

王權回憶說,那時,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已相繼淪陷,廣州灣成為中國與海外聯系的最重要口岸,從西營(現稱霞山)登岸的人員和大量戰(zhàn)時急需物資,西經寸金橋源源不斷地日夜兼程進入遂溪、廉江、廣西抵達中國西南“抗戰(zhàn)大后方”。寸金橋堪稱戰(zhàn)時的“救亡橋”。

日本侵入廣州灣兩年多即告戰(zhàn)敗,中國軍隊浩浩蕩蕩地從寸金橋開進廣州灣受降。寸金橋見證了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刻,寸金橋也是“勝利橋”。

1949年12月中旬,共產黨粵桂邊縱部隊進攻湛江市西營(今霞山),解放軍沖過寸金橋,會同邊縱部隊全殲了敵軍殘部,湛江宣告解放。寸金橋稱得上是“解放橋”。

南溪河(今南橋河)自西南向北拐了一個大彎,把赤坎“抱在臂彎里”。上世紀初,廣州灣法國當局在河上建了三座橋:上游的云頭橋(現址赤志橋)、中游的西營橋(現址南橋)、下游的沙灣橋(現址沙灣一號橋)。

赤坎的西南方有一處寬闊的河谷,因為最靠近云頭村,所以民間稱為“云頭坡”,谷底那座橋就是“云頭橋”。 

1965年,赤志橋改建為三孔鋼筋水泥橋。如今這南溪河谷已是三橋并列:一條橫跨河谷的高架公路橋,相向共4車道寬敞暢順;谷底的赤志橋(云頭橋)也經過一再修整而改觀,橋面非常平坦;而貼近水面的則是赤坎瑞云湖公園的疊影棧橋,橋上不少市民正在悠閑散步。

王權翻動著《故址疊痕》,講述著里面一幅幅圖片的故事。他說:“湛江的歷史文化靠大家記錄下來,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我希望更多的人記錄湛江,留住湛江的更多記憶……”

編輯:何海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yè)“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qū)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