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出土的銀手鐲。
雷州半島三面環(huán)海,海灣港汊星羅棋布,自古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商埠。遂溪縣附城鎮(zhèn)邊灣村地處遂溪城東2公里的高坡上,向東約1公里有西溪河流經(jīng)10公里下五里山港,出石門嶺直通廣州灣入南海,自古是遂溪縣東一條重要的商貿(mào)通道。遂溪縣附城鎮(zhèn)邊灣村出土南朝窖藏文物,證實其地是遂溪商貿(mào)的要津。
遂溪出土的鎏金盅。
1984年9月29日,湛江市遂溪縣附城區(qū)邊灣村村民鄒銀在村背平整舊屋基地時,在距地表十五厘米發(fā)現(xiàn)了一大帶蓋陶罐,罐肩、腹各有四耳,肩部飾水波紋與弦紋組合。罐內(nèi)裝有許多金、銀、銅器一批,有金碗、金環(huán)、鎏金盅、金花、戒指、波斯銀幣、銀碗、鐲、簪、盒等10多個品種共104件,重7斤多。在那些波斯銀幣中,除薩珊王朝卑路斯所鑄銀幣外,還有伊斯提澤德二世、沙卜爾三世所鑄銀幣。同時出土的其他金銀器也是波斯風(fēng)格。工藝之精美,數(shù)量之多,為國內(nèi)所罕見,為研究當(dāng)時的嶺南與南海貿(mào)易提供了珍貴的物證,也填補了中國與伊蘭關(guān)系史研究中的若干空白。
遂溪縣附城區(qū)邊灣村出土的金銀銅器中,尤為珍稀罕見的是鎏金盅,高7.2厘米,口徑8.3厘米,腹圍27.5厘米。該金盅為銀質(zhì),捶擊成型,表面通體鎏金,器物圓形尖底、斂口、深弧腹。表面鏨刻花紋,從口沿至底分五組環(huán)繞花帶,飾忍冬紋、魚、人首鳥身、飛鳳、蓮瓣紋等。紋飾精湛,堪為精美珍品。鎏金盅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珍藏在遂溪縣博物館。
遂溪出土的波斯銀幣。
其次波斯銀幣,為薩珊王朝卑路斯(Peroz)、耶斯提澤得二世(YazdegerdⅡ)、沙卜爾三世(ShapurⅢ)(公元383-483年)百年間的四式銀幣,大大增添了中國古羅馬錢幣的收藏品種。僅以波斯卑路斯(Peroz,459-484年在位)銀幣A型,1枚,徑2.7厘米,厚1厘米,重23克左右。波斯銀幣被評定為國家一、二、三級文物,珍藏在遂溪縣博物館,其珍貴價值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對外交通與貿(mào)易的珍貴實物資料。
還有銀鐲與薩珊式銀碗,銀手鐲表刻四瓣十字花紋,很為精美。
薩珊式銀碗口徑18.5厘米、高7.2厘米、圈足徑7厘米、重744.7克,口沿微侈,沿口沿鏨刻花紋及粟特和花剌子模地區(qū)使用的阿拉美文字(Aramaic characters)銘文。據(jù)姜伯勤先生研究,銀碗的題銘與伊朗北部德·拉曼、烏茲別克撒馬爾汗近郊契列克出土銀碗所題的阿拉美文題銘相吻合,而阿拉美文字曾使用于薩珊王朝時期東伊朗地區(qū)的粟特和花刺子模,因而遂溪出土的十二折銀碗可以歸類于薩珊式銀器中的“東伊朗組”。日本學(xué)者吉田豐(Yoshida Yutaka)解讀出上面的粟特銘文“恰奇”,即石國制造。石國地處山麓腳下,有巨大卵石而得名,又作“恰奇”“沙什”和“賓肯特”。該國建于公元前2世紀,公元6世紀時成為絲路要道。薩珊式銀碗印證了粟特商人于南朝時期在雷州經(jīng)商的史實。薩珊式銀碗為國家二級文物,現(xiàn)珍藏在遂溪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