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霞山):不能只是“校內”努力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锻ㄖ分赋?,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這一紙禁令,終于讓爭論已久的手機進校園問題有了標準答案。
對于禁止手機進校園,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就連大部分成年人都無法抵制手機的誘惑,經常因手機刷劇、游戲、看視頻等熬到深夜甚至通宵,試問抵制力不足的中小學生又如何能個個做到合理利用手機呢?
更令人擔心的是,近年來手機對中小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已經漸漸浮現。過去筆者曾看過一張漫畫《三塊屏幕,毀掉一代人》,漫畫的主角是手機、平板和電腦。說“三塊屏幕毀掉一代人”當然有些武斷,但手機、平板和電腦給年輕人帶來的影響,確實是與日俱增。特別是中小學生都是“00后”,說是“網絡原住民”也一點不為過。從出生至今幾乎與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一起成長,也深受其影響。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機使用時間太長是會傷害視力的,所謂“防藍光”其實不過就是自欺欺人的安慰罷了。其實長時間使用手機,還會導致孩子頸椎變形、對運動鍛煉表現出消極態(tài)度進而影響生長發(fā)育,這些傷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見為實的。而看不到的傷害,例如不愛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沉迷網絡游戲等,其實也在多年的“積累”中漸漸顯現了出來。所以說,禁止手機進校園非常有必要。
禁止手機進校園,不能只顧著“校內”。否則,在學校里不看手機,一回家就機不離手,恐怕保護視力、專心學習都是一句空話罷了。而且,中小學生之所以屢屢將手機帶入學校,往往與家長的“不作為”密切相關。有的家長是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以“有手機方便聯系”等理由來麻痹自己;有的是過分溺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縱容孩子攜帶手機;有的則是想著管好孩子、管好手機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管手機的“丑人”應該學校來做。因此,要真正不讓學生手機進校園,關鍵還是要家校配合,無論是校內還是家里,都應該明確合理使用手機的“度”,并讓家校管理“接軌”。在這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抗拒心理,甚至為了玩手機跟老師、家長對著干,在學校,這需要老師適當引導,特別是用好心理老師的力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手機的利與弊。而在家里,家長要給多點耐心,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guī)則,如什么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希望學校和家長們能好好商討如何落實這份《通知》,取得共識,共同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
米蘇(霞山):在“細化”上下功夫
近幾年的教學中,筆者在學生帶手機回校這個問題上,花了不少精力,但自覺效果依然不甚理想。一個學生小南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家里奶奶照顧他飲食起居,為了方便聯系,家長給小南買了臺手機。這個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小南用手機來玩游戲,有時玩得入迷,從課間休息玩,到中午不睡覺玩,再到后來凌晨兩三點還在玩,上課集中不了精神,老師講什么他也聽不進去。而他奶奶對手機不懂,對他更是沒法管。還有一個學生小白,一開始只是拿家長手機來看看動畫片,后來軟磨硬泡讓爸媽買了一部手機,有時甚至帶回來學校,上課也偷偷拿出來瞄幾眼。成績因此一落千丈,但家長教育了一番,也沒收回手機。這讓我們做老師的很是為難,不知道怎么管才好。應該說,教育部出的這份通知,為學校和老師們撐了腰,以后管理手機就按規(guī)矩辦。
《通知》雖然給出了管理的大方向,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要在“細化”上下不少功夫。例如《通知》中說,“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這個“確有需求”怎么界定呢?不用說學生,現代社會哪里不需要手機?坐公交要掃碼,騎公共電動車要掃碼,進入公共場所也要先查碼……在碼碼通行的時代,沒有手機簡直是寸步難行。而且,大部分學生也確實有聯系家里的需要啊,有些家長也想著,反正到了學校交給老師保管就行了,于是《通知》在一些家長看來,就變成了“可以帶入校園,但禁止帶入課室”。那么,新的問題又來了,怎么“禁止”?這不是又回到了以前的老套路嗎?老師確實是多次強調了不能帶手機回學校、不能上課玩手機,但又怎樣知道學生有沒有帶、有沒有玩呢?不能翻學生書包、不能搜學生身,那么學生偷偷帶了,又該怎樣處理呢?有些學生是把手機上交了,但其實那是臺“僵尸機”,沒卡不能上網的舊手機,真正玩的那部還在他手里,瞞天過海了怎么辦?另外,因為帶手機到課室上,給學生處分、記過,那家長同意嗎?類似的操作層面問題很多,所以學校要把這個《通知》落實好,必須制定出細化的方案。
鐘娜(霞山):家庭教育更重要
鄰居的大哥哥自從上了初中就沉迷于手機。在得知這個信息之前,我周末帶小妹妹去找鄰居小哥哥玩時,都擔心會影響大哥哥學習。但鄰居低聲告訴我“不用擔心,他不是在學習,在看手機”,語氣里全是無奈。因為沉迷手機,大哥哥的成績一落千丈。為此,鄰居痛定思痛,決定中考后送他去一所頗有名氣的全寄宿中學,因為該中學早已全面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校內提供電話給孩子與家長聯系。鄰居寄希望于此,期待大哥哥能戒掉“手機癮”,早日把心思重回學習,能在三年后考上本科。
對于鄰居的決定,我在態(tài)度上是支持的,因為可憐天下父母心,她的決定沒有錯。但是我內心是不置可否的,因為我認為孩子能否戒掉“手機癮”,重回學習正軌,不是僅僅依靠“禁止帶手機入校園”就能成功的,更需重視陪伴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
很多孩子迷上手機幾乎都與缺失父母的陪伴、親子間的交流有關。鄰居家就存在這種狀況,孩子的父親長期在外工作,鄰居既要忙家庭事務還要忙兼職工作,與孩子面對面的交流偏少,加上父親角色的長期缺位,兩人未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內心感受,在家庭教育未能給予孩子更多更好的指引,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傾向于選擇手機以排解心中的孤獨寂寞。
我曾建議鄰居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但她認為不會有什么作用,她害怕適得其反,會導致孩子叛逆,于是寧愿選擇順其自然。對比,我深感難過,因為我始終認為孩子的良好習慣、自律意識、正確的價值觀等等的形成與家庭教育緊密相連。
相比之下,閨蜜的做法就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閨蜜夫妻倆一直堅持經常陪伴孩子,舍得放下工作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給他支持和鼓勵。當孩子被手機游戲吸引的時候,及時給予指引,適當安排時間。當然一路走過,雙方也有過爭吵、煩躁、抵觸,但還好都能一一攜手度過,漸漸遠離了“手機成癮”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