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咬文嚼字》雜志社公布的“十大語文差錯”,則令筆者感受到了一份對漢字文化的堅守。
????從2006年開始,《咬文嚼字》每年年終歲末之際都會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這已成為其一大品牌,也成為人們聚焦熱議的一大話題。究其根本,就在于別的年度評選大多是“贊”,唯有它是“彈”,是為了糾錯而推出的榜單。有一些差錯,人們常用常錯卻始終搞不明白;還有一些差錯,大家甚至從未意識到自己寫錯讀錯了。如2020年度的“榜首”,便是有些人幾乎讀錯了一整年的“新冠”?!兑慕雷帧凡粌H指出“冠”是個多音字,在“新冠”中應(yīng)讀guān。而且還說明原因,指出這個“冠”來自“冠狀病毒”,指的是一種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紀歐洲王冠上的棒狀突起而得名。于是“新冠”的“冠”取“王冠”之義,是個名詞,當(dāng)讀guān而不讀guàn。這番解釋下來,令人心服口服。筆者第一次意識到“新冠”的“冠”應(yīng)讀guān,是在去年年初陪女兒看動畫片的時候。當(dāng)時正處于疫情防控緊張之際,動畫片也適時推出了防疫知識的宣傳內(nèi)容。動畫片中不僅讀音正確,還如《咬文嚼字》解釋般,指出這個病毒像小王冠,于是才叫“冠狀病毒”。如今看來,無論是《咬文嚼字》還是動畫片,這種對讀對字音的堅持,都值得點贊。倘若動畫片一開始就錯了,孩子讀錯了一整年,那做家長的再要為孩子矯正讀音,又需多花多少唇舌。
????在網(wǎng)絡(luò)時代,這種“咬文嚼字”的堅持,在一些人看來是“不識趣”——既然大家都這樣讀這樣寫了,那約定俗成就可以了,反正大家都知道是這個意思,何必計較?但《咬文嚼字》偏偏就“咬著不放”,甚至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或大眾的語言習(xí)慣。這次“新冠”讀法如此,早幾年老舍、甄嬛的讀法也是如此。例如在《朗讀者》第一期節(jié)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強調(diào)老舍的“舍”應(yīng)該讀shè,但后來《咬文嚼字》卻根據(jù)老舍“字舍予”,“舍”即舍棄,應(yīng)讀第三聲,以及老舍生前自己也讀shě,認定這是一個差錯。而當(dāng)年電視劇《甄嬛傳》熱播,絕大多數(shù)人將“嬛”讀作huán,也是《咬文嚼字》指出,應(yīng)該讀作xuān。這份堅持探究漢字文化根源、不被流行綁架人云亦云的堅守,在網(wǎng)絡(luò)時代,尤顯珍貴。
????盡管每年《咬文嚼字》只是給出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但對我們卻是一個警醒:讀對、寫對漢字,就是對漢字文化的傳承與堅守,我們?nèi)巳擞胸?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