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兩代,莆田人在湛江地區(qū)為官的很多,如元朝的雷州知府黃行可、林民止,同知朱子宣,通判陳宗虞、方山,推官李文獻等;明朝歷任的海北巡道(駐廉州,轄雷廉二郡)方良永、陳伯獻、方萬策、游伯槐;??抵h王誥、陳遂、林齊圣,典史鄭桂、陳大輝、陳科、胡秀;遂溪知縣柯重光,縣丞陳朝政;徐聞知縣鄭普、康云程,典史黃鏜、鄭一庸、蘇朝舉,經(jīng)歷黃大會、朱杞;寧海巡檢余芳,東場巡檢肖良;雷州府儒學(xué)教授朱闕石,訓(xùn)導(dǎo)王正;徐聞儒學(xué)教諭李天民、王等等。由于莆田和湛江地區(qū)都處沿海,湛江的閩人不少,政治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等又較適合,莆田原是抗元最堅決的地區(qū),為逃避蒙古人的迫害,莆田人南遷湛江的日益增多。如遂溪許屋村的許姓是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從莆田遷來,吳川中山的鄭屋村鄭姓是元初遷來。也有的是宦滿定居的,如元延佑六年(1319年),莆田舉人黃昱任石城縣尹,致仕后定居于廉江上縣村,其次子黃思溫舉明經(jīng)為廣西博白教諭,宦滿后居吳川,為嶺頭街與大岸黃族始祖。明代莆田人遷居湛江最頻繁,遷來的有:東海民安丹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遂溪洋青陳屋塘陳姓;徐聞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北注村先民;??的狭_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黃姓,龍灣肖村肖姓;吳川杜村杜姓等。莆田陳啟明代中葉赴任瓊州知府,宦滿后卜居于遂溪桃溪。莆田大井村人徐福明正德年間官高雷武職,其子許耆英為五品蔭生,嘉靖十五年官廣西、宣化營守備,定居坡頭博立村成為博立及木棉村許姓始祖。
到了清代,仍有不少莆田人遷到湛江。如東海島東山村的莊姓,青藍(lán)村的宋姓;遂溪縣岸基村的季姓,北譚安塘的陳、袁等姓;徐聞后坑村的侯姓,東莞村、邊膽村、城南鄉(xiāng)內(nèi)村園等先民,六黎村的黃姓及歐陽氏;廉江市龍灣鎮(zhèn)肖村的肖姓等等。
據(jù)史料記載,元代高州府(轄高州、化州、吳川等縣)僅4.3萬人口,雷州府(轄???、徐聞、遂溪三縣)人口也只有12.5萬人。至明代,高州府為6.8萬人,雷州府發(fā)展到22.6萬人。清代雷州府百姓有的逃往東南亞(如陳尚川所領(lǐng)導(dǎo)的抗清軍隊四千多人遷往越南),有些遷往其它省、府,人口流失嚴(yán)重,只剩下5.9萬人;高州府人口則增加至18.6萬人。唐、宋以來,福建的經(jīng)濟、文化都要比粵西先進得多,福建莆田漢人南遷不斷增多,加速了開發(fā)雷州半島及粵西的步伐,他們與本地百姓溶成一體,為本地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寫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燦爛的篇章。
雷州話屬閩南語系,是漢話及閩語逐漸與俚語交融的產(chǎn)物
??? 雷州話流行通用于雷州半島,它與電白話、海南話、潮州話同屬“姐妹語系”,屬閩南語系的一種次方言。雷州方言始于秦漢,由入粵的漢人帶來官話及閩語逐漸與俚語交融,形成本土化語言。雷州話有17個聲母,47個韻母,8個聲調(diào),具有獨特的語音、詞匯、語法規(guī)范,其詞匯、讀音、語法等方面逐漸與母語、姐妹語產(chǎn)生了差異性變化,深化為雷州半島的地方語言。
雷州話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整個雷州半島因歷史上這于區(qū)域?qū)儆诠爬字莞茌犜趦?nèi),所以稱為雷州話。今湛江地區(qū)本地人又稱為“黎話”,乃是當(dāng)?shù)赝ㄋ椎恼Z言。
雷州話通行范圍很廣,分布于湛江市屬的雷州、遂溪、徐聞、麻章、東海、赤坎、霞山、廉江、坡頭等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人口覆蓋600多萬,是廣東4大方言之一。
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代表方言,是正音(因雷州城歷史上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一直是州、郡、道、路、軍、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F(xiàn)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匯》、《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話方言可分為“性質(zhì)狀態(tài)”和“俗語、諺語、歇后語”兩個大類。其中性質(zhì)狀態(tài)涉及的與官方語言相近,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而“俗語、諺語、歇后語”便是??捣窖灾械囊淮筇厣?,其廣泛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雷劇,墓志銘,涉及天文地理,衣吃住行,時令,文化教育,迷信,動植物,人品,行為性質(zhì)等方面,有單音詞,復(fù)音詞,又可分為AABB式重疊,ABAB式重疊和ABB式重疊等。
在雷州方言里頭,“土”和“通俗”乃其一大特色,“土”,來源生活或取材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找到相關(guān)的來源,如“上轎包腳”,古代婦女常把腳裸以下的部分包扎起來,也就是所說的“三寸金蓮”,在??倒糯?,沒有把腳包扎成“三寸金蓮”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或者被世人罵成不守婦道,上轎,出嫁的意思,在出嫁的時候才包扎腳,那就是懶惰,比喻平時沒有準(zhǔn)備,事到臨頭才慌亂準(zhǔn)備,又如“公仔抬高就見腳”,公仔戲,雷州半島的一種木偶戲,由人來操縱其動作形態(tài)的變化,當(dāng)人把公仔高舉起時會不自覺地把木偶的一些缺點或短處暴露出來,所以“公仔抬高就見腳”的意思是沒有真才實學(xué),一遇上情況便暴露出了馬腳。
由雷州話衍生的半島民間藝術(shù)
雷州歌,用雷州話演唱的民歌。漢代形成于今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國131個歌種之一。其格律嚴(yán)謹(jǐn),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韻,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陽平聲,第二句尾字則用陰平聲。每句句首都可加兩三個字,叫“歌墊”。其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以及雙關(guān)、重疊、連珠、倒裝等10多種。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民間男女老幼都會唱,遇事隨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樂是雷州的民間器樂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整個雷州半島湛江地區(qū)。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將軍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yōu)美,輕松活潑;坐門樓,多用于慶典,樂手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套,為雷州歌劇和黎戲(雷州木偶戲)的場間氣氛音樂,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劇原名雷州歌劇。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海康縣。其唱腔音樂、鑼鼓音樂別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謠腔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數(shù)十種新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高臺”、“雷謳”。雷劇屬于廣東三大劇種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已具有300多年的歷史,其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歷史階段。直至現(xiàn)在,每年春節(jié),雷州半島地區(qū)都會舉行姑娘歌比賽,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